人工智能专家王资凯:媒体从业人员要保持开放心态和对新工具的敏感性

  张志安表示★★★:★★★“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后,在传媒行业主要有两个命题★★。第一,内容生产方面,如何把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★,更好地实现效能提升★★。第二,如何寻找新的应用场景,通过★★‘人工智能+传媒’的方式实现变现。★★★”他表示★★★,今天从生产效能的角度,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领域带来更大赋能★,对传媒业来讲★★,根本使命职责是内容生产,要用AI创新更好的应用★★★,做出更好的作品★★。此外,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传媒业内容生产和效能提升★★,还要看AI如何影响内容生态以及平台生态系统★★。

  “AIGC和传媒的结合一定要做创新应用场景”★★。张志安强调,媒体在创新内容的基础上如果不创造应用场景★★,可能很难实现社会效益基础上的经济效益的获得。除了关注生产之外,还要重视分发和交互,实现AI对不同行业场景的赋能。

  王资凯说,媒体从业人员还需结合时代环境,运用AI技术围绕国家战略做布局★★★。例如新闻产业服务的重要场景之一是中国企业出海,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围绕行业、产品★★★、生产制造服务好中国产品出海,将中国力量、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体现出来★,做好内容分发和推广,或许也能成为未来媒体工作的一大亮点★。

  谈及媒体人如何不被AI替代,张志安表示,对媒体人来讲★★★,更重要的是呵护自己的1%的灵感★★。

  “生成式人工智能导致互联网上的内容呈十倍、百倍地产生,打破了过去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扎克伯格定律。这对媒体人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★★★。★”王资凯表示,当媒体行业的诸多生态发生改变,有两大指标值得从业人员格外关注,一是内容生产效率★★,即到底有多少用户能够接入到内容经济里,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内容。二是内容传播速度★★★,即有多少分发渠道,分发渠道里内容之间的互动能产生怎样的效率提升。

  ★★“今年以来,复旦在各专业开设了AI大课★★。昨天我的课程刚结业,我发现一学期下来★★★,学生的感受并不是更悲观,反而是更自信。他们意识到,有两个东西不会被AI替代。一是真正到达现场、洞见现场★★,AI虽然可以收集信息,但不会像人一样对现场有深刻的洞察★★。二是基于情感和创意的创造力,这是AI无法取代人的部分★★。同学们一边积极应用AI,一边跟老师探讨人不可取代的创造力在AI时代怎么延续和放大。”张志安以在复旦授课时的观察举例说道。

  在王资凯看来,媒体从业人员要想不被AI替代,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和对新工具的敏感性。“新的工具层出不穷,今天的生成式工具,性能有可能比两年前的第一代GPT性能强十倍★★★,速度可能强百倍,上下文阅读能力可能涨成千上万倍★★★,但应用价格比当时低了十倍★★。在技术全面提升和跃进的大时代★★★,如何利用好这些工具去服务新闻媒体从选题、采编、数据整理收集★,到最后成稿★★★、分发的全流程,可能是每个从业人员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关注的主题。”

  12月19日★★,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举行。在大会的主题对谈环节★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张志安,与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共话AI赋能数字新闻业的机遇与挑战。

  ★“当前社交平台上有一些内容加工和搬运团队,会对专业新闻内容进行洗稿和改写★★,再通过各种通道二次分发,这种动作的本质是对传统媒体流量的劫持★,导致高质量内容的阅读量反而在降低★★。有没有可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更好的分发通道、更好的采编机制★,制作更多高质量内容提供给一线读者?这是媒体从业人员应该主动关注的现象★★。”王资凯如是说道★。

  12月19日,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举行。图为大会的主题对谈环节★。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

  “爱迪生说过‘天才是1%的灵感加上99%的努力’,后面还有半句线%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’★★。某种程度上看,爱迪生好像预见了今天的AI时代,因为99%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比例会被AI替代,1%的灵感反倒变得格外重要。★★”张志安说。

  “今天的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特别有价值,它应该成为里程碑,不仅仅是让我们聚合在这里,而是让我们从这里再出发★,实现创新应用、创造场景和创新力的探索。”张志安说★★。

标签:

分类阅读

热门阅读